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让他们知道“碗里的饭菜”是怎么种来的,自2014年以来,双辽市教育局老科协以职业中专为“龙头”,以永加乡和东明镇为“两翼”,在学校开设了“学生学农实践基地”。在各学校的积极配合下,在基础建设和技术投入等方面得到了保证,他们因地制宜选择科学实验品种,充分调动学生们参加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使劳动实践与教书育人得到有机结合,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同时,把学农实践基地打造成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真正感到劳动光荣,加深了对珍惜劳动成果的认识。
“龙头”舞起来。在实践中,双辽市教育局老科协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上以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以“适宜、显效、可推”为标准,精选优良作物品种,科学开展了新耕作模式试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基地的示范作用;注重积累详实的示范、试验资料和数据,热情做好青年农民前来观赏、学习的接待工作,充分发挥了形象化教育和科技兴农的先导作用。
为了发挥示范作用,他们请来了省市的农业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王世发经常来基地进行技术指导,还把他的两个实验项目确定在基地,油用亚麻种植和油菜越冬实验项目。这两个项目的引进,提高了基地的档次和水平,对当地种植结构调整起到了推动作用。
劳动实践使学生们增长了知识。一次给谷子间苗,学生们分不清哪棵是草,哪棵是苗,也不知道应该怎样留苗。老科协技术人员就手把手地教学生。老师和学生都说,这样的劳动实践课太好了,不仅受到了劳动锻炼,还学到了很多农业知识。采取多种形式,不受学校仅有土地制约,采取校外与农户联办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上好劳动实践课。多年来,学校利用校外农民葡萄园作为学生劳动实践场地,从春天的剪枝到夏季的除草、喷药,再到秋季的采果等活动,学生都全程参加,通过实践,知道了一串串甘甜的葡萄是怎么来的。
“两翼”飞起来。在双辽市教育局老科协组织下,永加乡和东明镇中学分别建起了科学实验基地。在运作过程中,他们有蓝图、有规划、有措施,利用现有条件把学农实践基地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他们在学农基地的各实践环节上安排得科学合理,有劳动目标、有劳动内容、有活动过程、有交流成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积极参加,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两个学校确定主管后勤校长和专业课教师搞好服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课堂之外到田间去,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具体操作。正如有的班主任说的那样:“虽然学生都居住在农村,但今天的大多数孩子没有劳动经历,不会干农活。”在实践活动中,班主任老师亲自教学生如何刨坑、播种,作物成长后,带学生到地里去认识什么苗是花生、紫薯等,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双辽市老科协及时为学校提供种苗和技术。几年来,无偿为各中学和市职业中专提供各种苗木达数万株、种子上千斤。在此基础上,还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支持。由于很多品种都是新引进的,在种植和管理方面没有成功经验。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双辽市教育局老科协组织技术人员讲课,并进行现场指导,使这些新品种在各中学“学农实践基地”当年引进,当年见成效,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从2014年以来,双辽市教育局老科协在全市中小学普遍建立了农业科技实践基地,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参与450人次,下乡集中举办培训班12次,培养了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同时,参与扶贫38户,培训农业科技人员120余人,为振兴农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