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吉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四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双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双辽市2022年-2035年国土空间规划》,为加快推进我市文广旅体事业发展,编制此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在双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公共文化旅游和体育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效果显著,旅游景区建设和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稳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竞技体育成绩喜人,有效地提升了全市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截至2020年末,全市文化广场达到257个,建有乡镇(街)综合文化站 18个,文化站站舍面积均达到300平方米,全部达到省建标准。建有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6个,均达到“两室、一场、一栏”建设标准。乡村广场舞队发展到178支、秧歌队117支、书法美术队5支、小剧团6个。新建双辽市体育场、双辽市篮球馆、双辽市仿真冰健身馆等中小型体育场馆3个,建设笼式足球场3块、篮球场2块、小型多功能全民健身中心1个,健身步道1条,新配建农村体育健身路径158条(较“十二五”期末增加50条),全市206个行政村室外健身路径达到全覆盖。全市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19万㎡,人均体育健身场地面积达到2.72㎡(较“十二五”期末人均提升1.12㎡)。社会公共足球场地达到4块,每万人拥有社会足球场地达到0.105块。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数由十二五时期末的32%上升到目前的35%。《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达到70%。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761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名,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支点、行政村社区为终端的公共体育服务结构。2018年全省第十八届运动会上,我市共有29名运动员代表四平地区参赛,共获得三枚金牌、五枚银牌、二枚铜牌,总积分在全省各县区中排名第九。成功将王奔镇宝山村纳入省级重点乡村旅游名录。打造完成王奔镇宝山村(AA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双辽市扎兰旅游服务有限公司(AA级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双辽市刘超生态家庭农场(A级乡村旅游经营企业)三家旅游经济企业。通过积极开展冰雪节、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旅游节、全民健身活动,展示“文旅融合”、“体育+旅游”等创新性工作,不断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我市旅游资源调研工作,将我市森林、草原、河湖水系、稻田风光等资源进行整合,初步形成城市核心服务区、乡村休闲服务观光带、自然资源观光带等旅游模块。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期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加强文广旅体设施建设,推动文广旅体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二)发展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特色。从历史文化、城区功能发展和文广旅体核心驱动力提升、区域战略、软件建设和整体规划等角度,综合考量文广旅体发展战略,尤其是加大力度对重大文广旅体项目进行合理统筹安排,集约发展。同时,突出我市地理区位、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体育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等特色要素,着力谋划特色凸显的文广旅体发展路径。
2.以人为本,均衡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效率、高质量满足城乡居民服务需求,坚持质与量并重,推进文广旅体服务均衡发展,统筹建设各类文广旅体设施,构建文广旅体服务数字平台,健全文广旅体服务保障机制,助力文化品牌建设,全面落实文广旅体“优质+均衡”发展战略。
3.惠民利民,公益为先。加快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依托覆盖基层、公益开放的公共文体设施以及形式多样、精准惠民的文体活动等载体,大力发展普惠型公益性文体事业,不断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涵,充分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满足群众多样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各类人群的文体获得感与幸福感。
(三)发展定位
整合我市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以打造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深化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关联度,打造双辽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点;深化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广播电视媒体发展方式,全面提升融媒体中心的主流媒体功能。
(四)发展目标
1.文化方面:双辽市文化馆(剧场)图书馆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人均占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力争达到0.0391m²;送图书下基层3万册、送演出下基层300场、各类文体培训达到150场次以上,培训人次超过1万人次。
2.广播电视方面:广播电视台实现数字化,关闭模拟电视,强化政府监管,推进广电5G网络建设,基本形成“三网融合、智慧化、智能化”的新型广播电视体系。
3.旅游方面: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切入点,充分发掘我市各类旅游资源,全力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强化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内蒙古、长春、松原等优质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共享与线路对接,带动自驾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至少新增1个“AAA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和1个“AA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到2025年末,我市旅游接待总人数力争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性收入1.5亿元。
4.体育方面: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城市慢跑步行道绿道的人均长度持续提升;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建设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人均全民健身经费持续增加,竞技体育实力不断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文化事业建设
1.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争取省级和市本级财政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打造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立和完善以行政村(社区)为支撑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我市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切实提升市级“三馆”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文化馆建设。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目标,“十四五”期间争取将市文化馆建设成为设施齐整、功能齐全的集文艺创作、休闲娱乐、教育培训、书画艺术活动为一体的全市文化服务中心。
加强图书馆建设。进一步提升市图书馆馆藏水平,加强图书馆内部设施的更新换代,建设成集文献信息、文化休闲、教育服务、知识管理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信息中心。积极做好全民阅读、送书下乡等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积极发挥共享工程作用,努力打造我市图书信息网络。
加强博物馆建设。实施好双辽市郑家屯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设计实施吴大帅府旧址,将改扩建郑家屯博物馆建设成为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红色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全面提升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和文物保管保护水平建设,提升博物馆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加强孙家乡村博物馆、双山鸭场农耕博物馆等乡村博物馆建设。
3.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管理工作。
加强市文化旅游市场行政综合执法大队队伍建设,强化编制、人员、经费三落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设施设备配备。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健全管理和经营体系,落实长效监管机制,重点培育和发展文化娱乐、艺术培训、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艺演出等产业。坚决打击文旅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民族文化原创力,坚决打击“黄、赌、毒”等文化垃圾,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4.打造群众性文体活动品牌。
以“健康生活▪悦动双辽”为主题,加强群众性文体活动指导,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书香双辽·全民阅读”、“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展示”活动,构建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体系,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效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拓展文体服务领域和提升服务能力。
5.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健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骨干培养,每年至少组织各乡镇街文化专职人员参加一次业务培训,每年选取各行政村和社区有文化辅导热情,能够开展文化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文化专项培训。继续大力发展民间文艺队伍。实施民间文艺团队“孵化计划”,培育街道、乡镇、社区、村文艺表演队、小剧团、秧歌(舞蹈)队等民间文艺团队,发现培养各类民间艺术人才。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在剪纸、葫芦画、农民画等领域,发展爱好者,形成民间文艺队伍,提升带动相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群众文化生活提供服务保障。
6.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重点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市场化研究,在将我市原有的“双辽太平鼓”、“酒海”、“双辽皮影戏”、“二龙山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传承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普查、整理和研究我市在文化、饮食、艺术等方面的特色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完善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健全传承机制。
(二)抓好文物保护和利用
利用开展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的契机,对双辽市域内文物遗存进行全面梳理,确保文物普查取得如期效果。同时,公布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和粮仓、玻璃山水塔争取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坚持文物保护单位巡查制度,对全市188处遗址每年至少巡查一次,对定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定期巡查,以确保文物安全。
(三)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推进广电科技发展。推进广电5G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广播电视网络综合业务承载能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得到提高。加强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和创新能力,努力推出更多弘扬中国梦主题、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加快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升高清电视节目的拍摄、制作、播出、传输能力。
(四)加强农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结合我市实际,打造“一核、三带”旅游发展总体空间布局。
“一核”即:以市区为核心,以商业步行街、七星湖公园、辽河体育公园为主要景点,重点发展市区休闲美食游、运动健康游。
“三带”即: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打造“生态体验旅游带”、“乡村休闲旅游带”和“历史文化旅游带”。
(1)生态体验旅游带,以白鹤省级自然保护区、架树台湖国家湿地公园、一马树森林公园、那木斯草原沙地等主要景区景点为重点,打造“生态体验旅游带”。
(2)乡村休闲旅游带,围绕“金秀田园”美丽乡村精品线,加强农文旅融合项目建设以百禄“乐活小镇”、秀水“乐稻小镇”、宝山“乐野小镇”、双山鸭场田园综合体等景区景点为重点,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带”。
(3)历史文化旅游带,以“历史文化”为主题,以英雄广场、文化长廊、郑家屯博物馆、双辽烈士陵园、后太平遗址、孙家乡村博物馆、双山鸭场农耕博物馆、那木民俗博物馆等景点为依托,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带”。
2.加快文旅项目建设,拓展旅游业发展链条。
不断完善提升百禄乐活小镇、秀水乐稻小镇、宝山乐野小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健全服务功能,加大旅游资源串联效益,增强游客差异化体验感。加快一马树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地管护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旅游景区、景点影响力,加强游客的参与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谋划航空文旅项目及八一湖水上项目。
3.多措并举,推动文旅体融合创新。
(1)实施以文塑旅。充分利用双辽历史文化遗产、红色资源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整理、充盈创新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并结合当代审美需求,编写旅游解说词,弘扬双辽民族风情文化,组织开展重点选题创作扶持,精心编排艺术剧本,将红色故事以短篇舞台剧的形式再现。通过多种形式挖掘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故事,增强景点景区的吸引力。牢牢把握旅游市场回暖劲头,通过将双辽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鼓元素融入街区建设,打造太平鼓步行街。
(2)实施以节兴旅。通过举办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乡村美食节等节庆活动,释放双辽城乡活力,实现有效景区导流,点亮夏日夜经济,激活消费新引擎。以节庆促旅游、促开放、促发展,以各大节事活动为平台,让广大游客体验乡村文化、美食文化、农旅文化,打造旅游经济品牌,进一步提升双辽旅游形象与知名度,全方位、多层次展示双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乡村活力,推动双辽市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3)实施以体促旅。为向外界推广本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以乡村马拉松赛、自行车赛、武术邀请赛等赛事为契机,加大引流增效力度,打造双辽特色明显、参与广泛的文旅体精品赛事活动,打造双辽特色明显、参与广泛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和文旅体精品赛事活动,实现以赛事筑品牌、聚人气;以赛事带旅游、促消费,不断提升双辽城市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
(五)加快体育事业发展
1.群众体育。
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建立健全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一批群众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夯实群众体育基础,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
(1)保持运动健身人群稳步增长。
2021年至2025年,继续加强全民健身工作开展,按照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要达到总人口保持在较高水平;加强我市群众国民体质监测活动实施,按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监测达标率保持在90%左右,优秀率达到10%左右。
(2)促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十四五”期间,在我市206个行政村室外健身器材达到全覆盖的基础上,逐年对新增的公共文化广场安排健身器材配建。加强辽河体育公园建设,打造“全民化参与”的运动体育场所。加强笼式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等新型场地建设工作,力争在规模人口较大的乡镇建设选取条件符合的地点,计划建设4个新型运动场地,逐步探索实施一乡(镇)一场、多乡(镇)一馆的公共体育服务结构。
(3)壮大全民健身活动组织。
进一步加强单项体育活动开展,逐步推进单项体育协会法人注册,推进单项体育协会规范化发展,到“十四五”期末,力争使我市单项体育协会发展到9个。继续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作用,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要逐步增加,力争达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名,全民健身志愿者达到500人。
(4)推广重点体育运动项目普及。
根据不同年龄段健身者需求的不同和我市群众体育项目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开展体育健身项目推广。对60周岁以上人群推广象棋、健身秧歌、门球等项目,对50至60周岁人群推广小步舞、广场舞、健身球等项目,对40至50周岁人群推广自行车、乒乓球等项目,对40周岁以下人群推广羽毛球、滑冰等项目。根据《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要求,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企业等组建或联合组建足球队,开展好全市业余足球联赛等活动。抓好青少年排球普及工作,保持我市排球发展水平。积极启动市篮球业余联赛,巩固我市“三大球”运动基础。对户外拓展、轮滑、自行车、滑冰等新兴项目给予扶持,打造特色精品运动项目。
(5)打造特色体育赛事品牌。
在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承办1至2次四平市级群众体育赛事,举办双辽市第二十三届运动会,持续开展“全民健身日展演”活动的同时,每年举办乡村马拉松赛,争取入围国家B级赛事,进一步丰富群众业余健身活动。
2.竞技体育
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布局,以体教结合人本化、梯队建设精细化为核心,以完善场馆设施、强化科学训练为两大方法,推进竞技体育运动员学生化、教练员教师化建设,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
(1)优化项目布局提升训练管理。
优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布局,加强基础项目,巩固田径、摔跤等优势项目,探索专业运动队管理新模式,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育产业有机结合,做好人才输送工作。
(2)坚持体教结合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体育特长生的招生力度,重视早期培养和基础训练,形成上下衔接、水平衔接的人才梯队。
(3)提升执教水平建设复合教练团队。
发挥高级教练的专业引领作用,带动教练员整体水平提升。对全市业余训练教练员进行轮训,建立严格、科学、系统的教练员培训、考核、聘任制度。
(4)做好吉林省第十九届运动会的备战参赛工作。
加强针对2023年省“十九运”夺金重点项目管理,在保障完成参赛任务的前提下力争我市代表团在省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力争在原有优势项目上多获奖牌,力争在集体项目中取得突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各乡镇街及社会力量,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强化领导和工作统筹,进一步细化、明确具体工作责任,切实加强对文化、广播、体育、旅游等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文广旅体建设合力,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二)完善政策保障
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为《规划》落地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加强政策储备。加大已有政策执行力度,确保政策实施效果。修订、整合、细化相关领域配套政策,做好与规划目标任务的有效衔接。
(三)强化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预算执行,提高预算支出绩效,确保各项目资金落实到位,多渠道整合文广旅体发展资源,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同时,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切实保障重大文广旅体项目用地需求。
(四)做足人才保障
紧紧围绕文体旅游事业发展所需,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进一步优化专业和年龄结构,持续加强文化、广播、旅游、体育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五)健全机制保障
深化文广旅体领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健全现代文体旅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型文体旅游业态,推进文广旅体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