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置
双辽市市区原名郑家屯镇,1996年5月撤镇划街,镇名不再延用。
古镇郑家屯历史悠久,双辽人的祖先很早就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年代里从事辛苦和艰苦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互相接触,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开发和缔造了美好的家园。清朝末年,民国初年,郑家屯已经成为政治首府、物资集散中心和军政要地。在解放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浴血奋战,用青春和生命开辟捍卫了红色政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古镇郑家屯已经成为双辽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设市到2000年城市化建设发展很快,正朝着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迈进。
第一节 历史沿革
一 郑家屯镇的形成
据《辽源州志》、《辽源县志》记载及有关史料考证,郑家屯商朝前为山戒族部落,周朝为猃狁部落。自秦、汉、魏、晋以来,或为匈奴族之地,或为辽东郡北境,成为扶余鲜卑地。南北朝及隋唐为契丹 地。辽则为上京东境及东京北境,属凤州。金则分属上京及咸平路,属韩州。元则为开原路北境。明置扶余外卫,以后元良哈为都指挥掌卫事,旋建国号为科尔沁。
清初为了有所分别,大区为部,小区为旗,或合并数部数旗合一部数旗而为盟。盟设盟长,以同盟中札萨克简之。札萨克者旗长也,以各旗王公膺之。郑家屯系左翼中、后二旗地。左翼中旗札萨克为和硕达尔汗土,驻西辽河北伊克唐噶里坡。后旗札萨克为博多勒葛台亲王。
1796年(嘉庆元年)始建郑家屯,因有郑姓之人在此开设旅店,供过往的蒙古族人歇息而得名。1862年(同治元年)温都尔郡王弟四喇嘛色楞那木吉勒复行放荒,事闻于理藩院,饬员勘验照准,而郑家屯遂大事开辟,到此居住的汉人越来越多,遂成为集镇。
二 奉(沈阳)北蒙汉贸易中心
清同治初年,温都尔郡王的同族三喇嘛和八梅伦把郑家屯附近的土地卖给了汉人,引来法库、沈阳、锦州等地的汉人迁入,在郑家屯开设商店、货、旅馆、驴马市场等,使之聚落迅速扩大,集镇逐渐形成。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郑家屯大小商店超过300家。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郑家屯设辽源州,归昌图府直辖,郑家屯为州治所在地。翌年,创设警务局,办起了学校。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营口至郑家屯水路航运开发,商船往来频繁。从营口溯航而来的船舶载来丝绸、布匹、食盐、火柴和各种日用品,再从郑家屯运走粮食、肉类、皮张、黑白瓜子、马莲根等土特产品。各种贸易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扩大了辽河上游和下游的物资交流。当时,郑家屯周边内蒙古、甚至辽宁、黑龙江省一些地方与关内的交通往来只此一途。所以辽河水运航线有“沙荒宝路”之美誉,郑家屯成为闻名遐迩的物资集散地。整个街市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欣欣向荣的旷象超过了法库门和小库伦(绥东一带),这一时期构成了郑家屯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1917年,四郑铁路(四平—郑家屯)通车,郑家屯进一步成为奉(沈阳)北蒙汉各族的贸易中心。
三 战略名城
民国之初,郑家屯就已发展为政治、军事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奉系军阀的一些要员就在郑家屯起家或有过重要经历并在郑家屯长期驻军。1922年(民国11年),奉系军阀吴俊升由洮辽镇守使提任黑龙江省省长兼督军,在郑家屯大兴土木,建起行辕,俗称“大帅府”。“东北王”张作霖之子少帅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女士少年时曾在郑家屯读书,度过了青春时期。于女士成为少帅夫人之后,不忘养育她的故地,1930年,辽河发大水时,曾到郑家屯搞过赈灾。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入辽源县和双山县,于1932年3月,建立了伪满政权(后于1940年合并为双辽县),一直统治到1945年祖国光复。在这长达14年的苦难岁月中,双辽人民不甘当亡国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和抗日斗争。其中于海川的抗日义勇军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于海川的民族气节为后人所称颂。
解放战争时期,郑家屯作为军事战略要地,更有一番非凡的经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驻郑家屯部队相继调往大连、营口一带。日伪残余在郑家屯组织维持会。国民党也派人来郑家屯组织建立国民党党部。同时,苏联红军也进驻郑家屯,并建立了以野马日告夫为首的苏军司令部。“八.一五”光复后,共产党派来了以李运昌、吕正操、黄克诚为领导的干部团和先遗部队先后进入郑家屯。9月中旬,冀中干部团的韩兴普、王树文、张昭等经法库来郑家屯。9月下旬,干部团的齐冲代副县长职务来郑家屯。同时,东北局分配赵北克、岳胜等来郑家屯成立一地委。地委书记李海涛(后由薛少卿接任)。赵北克任专员。一地委驻伪县公署两侧万字会院内(现武装部驻地)。
10月下旬,东北局派岳胜任辽源县委书记,正式建立辽源县委。县长兼副书记吴甄铎,副县长齐冲。(同时,双山由群众自发组织一支队伍——解放独立大队。由东北局收编改为“147”团。赵治安任团长,龙西欧任政委,下设三个营。)
12月中旬,西满分局在郑家屯成立,李富春任书记兼政委,吕正操任司令员(后由黄克诚接任),张平化任政治部主任。由于西满分局驻郑家屯,东北局决定建立郑家屯市(辽源市),成立郑家屯市委、市政府,书记刘亚雄,市长岳武。
1946年1月,《胜利报》在法库创刊,2月底,《胜利报》社来郑家屯和西满分局的《民主日报》合并。报社驻德泰顺药店院内(现副食二商店西侧)。社长吴宏毅,编辑部主任田林、兰干亭。
1946年2月,西满分局北撤。辽西省委迁驻郑家屯,驻天主堂院内(现玻璃厂院内)。省委书记兼政委陶铸,副书记陈郁。同年4月,党政军机关战略北撤。辽源县仅剩茂林区(不久也被国家党军队占领)双山县仅剩服先、孔家二区。5月,辽西省委迁往白城子后改为辽吉省委。辽源、双山两县隶属二地委领导,书记杨易辰。
1947年5月,解放军战略反攻。
1948年7月6日,辽吉省委改为辽北省委。同年秋,辽北省委由白城子迁回郑家屯,驻靖公馆院内。省委书记陶铸,副书记白坚。省政府驻地也在郑家屯,驻鲍公馆院内,省主席阎宝航,副主席黄欧东。由于郑家屯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自古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使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运筹帷幄,经历了战斗生活。
在国共辽沈之战四平战役中,郑家屯成为支援前线的后方根据地。
至今,郑家屯仍是沈阳军区的重点战略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