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屯镇——双辽市文化事业的摇篮。郑家屯镇在改革开放中,教育科技体系、结构和布局日趋合理;文艺演出和艺术创作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健全,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群众体质明显增强,有力地失去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
学堂、私塾、义塾 1903年(光绪二十八年)辽源州建立后,郑家屯镇内建有2所以立学堂(今实验小学和第四小学的前身),教师6人,学生150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辽源州创办官立第一所初等小学堂,班级5个,学生180人,教职工9人。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创立了官立第二所初等小学堂,同年,创办私立女子初等小学堂。
1910年(宣统二年),郑家屯有私塾27处,教员27名,学生447名。私塾学习年限不定。教材为《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治家格言》、《幼学琼林》、《五经》、《四》四等。
1913年,撤销了州制,郑家屯归奉天省(辽宁省)所辖,学堂改为学校。
1930年1月至1939年11月20日,郑家屯义塾盛行。
二 幼儿教育
县城郑家屯的幼儿教育是从1957年开始的。当时县委机关创办了机关托儿所,开设大、中班各1个,哺乳班2个,入托幼儿120人,保教人员9人,工勤人员2人,领导人。1983年,有大、中、小班各2个,入托幼儿170人。
1958年10月,县教育局创办了教育幼儿园,也称县实验幼儿园。1985年县直机关幼儿园与教育幼儿园合为一体。1990年,改名为县幼儿教育中心。1993—1995年,幼教中心获20项县、市集体奖。1995年底,幼教中心有教职工82人,幼儿400人。
个体幼儿园、托儿所是从1983年开始兴办起来的。据统计,郑家屯镇内办起了8个幼儿园,入园幼儿239名。
学前班是小学附设的幼儿班。招收本学区的学龄前儿童入学,进行学前教育。1974年,郑家屯镇内有3所小学招生,各招生1个班,入学幼儿145人。1995年底,镇内各小学都开办了学前班,入学幼儿占辖区总数的93%。
三 小学教育
1916年,辽源县城(郑家屯)第一小学校增设高小班,第二小学校增设乙种实习班。修业年限同高小年限。
1917年,辽源县立第三小学成立。
1918年,郑家屯有小学5所,教员32名,有20个班级。同年,辽源泉县立女子小学校改为第四小学校,仍为妇女杂交有限元法。1919年,辽源县立第五小学校成立。1920年,辽源县立第六小学校成立。
1929年8月至1930年7月,郑家屯镇内各小学更改了校名。
第一小学,改为荆山门两级小学校。
第二小学,改为安全门两级小学校。
第三小学,改为同善桥两级小学校。
第四小学,改为富贵街两级小学校。
第五小学,改为久安门两级小学校。
第六小学,改为振兴街两级小学校。
1938年,富贵街两级小学改为富贵街国民优级学校。
在辽源县城郑家屯建立小学的还有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升建立的兴权小学,郑家屯扶轮小学(今铁路职工子弟小学校),朝鲜人建立的善道小学校,日本驻郑家屯领事馆立日本寻常小学校。
1946年—1947年,双辽县只有郑家屯镇内几所小学上课,学生2080名,教师110名。其他小学都不同程度的被国民党破坏了。
1952年,根据中共中央教育部提出“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指示,县委、县政府对小学进行了局部调整,合并了初级小学,加强了完全小学的建设。郑家屯镇有5所完全小学。
1981—1984年,郑家屯镇内有小学14所,全部达到了普及初等教育规定的标准。随着小学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郑家屯镇的小学教育出现了可喜局面。
1985年,郑家屯镇同小学进行语文、数学两科优质课评选活动。22名教师共讲32节课,评出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6人。1995年末,全镇共有小学14所,学生13256名,教师420名,入学率达100%,学生巩固率98.8%。各学校使用全国统编六年制教材,课程设置为语文、数学、地、历史、音乐、体育、美术、自然、思品、班会、课外活动各校在办学上也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如第二小学的第二课堂,根据学校的条件,师资水平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先后建立了摄影、绘画、书法、布贴、珠脑速算、剪纸、声乐、器乐、民乐、足球、田径等10多个小组,参加学生500多人。共有677幅(件)作品参加了国际、全国以及小市的各种比赛,并多次获奖,学校连续荣获全国“双龙杯”少儿书画大赛集体优秀奖,个人一、二、三等奖。
第六小学的特殊教育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的表彰,这所特殊学校把智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事特殊教育的9名教师凭着一颗爱心和满腔热情,对智障学生实施特殊服务,她们通过教学实践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心脑齐用、手脑齐动”完事配套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在提高弱知儿童智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方面收到了显著效果。通过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动多名智障、聋哑学生学会了生活自理,为特殊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中学教育
1924年,在郑家屯设立奉天省立第四高级中学(一、三中在沈阳,二中在锦州)。开办初期初中有3个班,87名学生;高中有1个班30名学生。1936年改为奉天省立辽源实业学校。1938年,改为辽源泉县国民高等学校。1940年,改称双辽国民高等学校。同年,双辽县女子初级中学招收1个女子实业班。1941年,双辽县划归四平省管辖,学校更名为四平省立郑家屯国民高等学校;四平省立辽源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到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前夕,郑家屯镇共有中学2所。
1947年5月24日双辽全境解放,原中学改为辽北四中。学校教育的方向就是为解放战争服务,为建设新政权培养人才。办学的形式是多种的,中学班、农干班、师干班、青干班共6个班,108名学生(含初中2个班,农干2个班)。1949年9月末,郑家屯有中学1所,教师人,学生226人。
1951年,辽北省第四中学改称辽西省双辽中学。有初中3个班,2个农干班,1个师范班,学生550名,教师36名。1958年,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精神,双辽县中学教育开始做到有计划发展,对双辽中学进行了扩建,同时在县城郑家屯镇增设了双辽第二中学,初中已达到2个班,有学生1681名;高中3个班,学生157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学停课“闹革命”,使刚刚步入正轨的教学受到了严重冲击,镇内的几所中学全部停课。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拨乱反正,各中学深入地批判了破坏教育和炮制“两个估计”的罪行,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些极“左”做法,逐步恢复和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文化课学习和课堂教学又逐渐居于学校的主导地位。
1989年,是双辽县“教育年”,全镇的“普六”与“普九”工作进展顺利。1990年,完成六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之后,逐渐加大“普九”工作力度。1995年,郑家屯镇内各各小学经省“普九”检查验收,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规定 从1977年至1995年,郑家屯镇内各中学每年都向上级学校输送大批人才,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每年升入上级学校的人数都有增长到1995年,全镇各学校共向上级学校输送学生1万多名。
五专业职业教育
师范学校 1920年,郑家屯建起第一所初级师范学校,即奉天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校址位于玻璃厂后院,第一任校长那支鹏。学校于9月开学,招收1个班,录取50名学生。以后每年递增1个班。招生对象是高小毕业生。学制年。课程设置为国文、英文、数学、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法、历史、地理、社会生物、体育。
1951年,辽西省在双辽中学附设1个师范班,学生20人。1952年春在郑家屯镇内成立了初级师范。1958年,在郑家屯镇内成立了师范班,即“双辽县师范班”,1959年9月,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改为双辽师范学校。1962年停办。1970年双辽师范学校开始招生。
1975-1976年,招收两批工农兵学员。
1977-1980年,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共招新生340人。
1981-1983年,统招民办教师,共招民师145人。1983年9月,双辽师范与教师进修学校合并,校名是双辽县教师进修学校。
职业学校 郑家屯镇内最早的职业学校是1936年创办的奉天省立辽源县实业学校。1941年,辽源县女子初级中学改为双辽县女子实业学校,学制3年。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普通中学。
技工学校 1990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以辽县第一职业高中改为双辽县技工学校。1995年,全校有教职工102人,专任教师54人,行政人中35人,工人13人。高级教师2人,中教一级1人,中教二级3人,中教三级15人。共有15个教学班,学生720人。学校先后开设微机、仪表、财会、幼师、家用电器、汽车驾驶、玻璃制造、服装制作、企业管理、商业管理、机械加工、电工、轴承、铸造、玻璃纤维15个专业。
技工学校办学宗旨是为本地经济服务,培养县内需要的适用人才,采取与社会相挂钩的开放式教学机制,先后有2000余名专业人才从这所学校走向社会,就业率达94%。
会计学校 1995年7月,经县教育局批准,郑家屯镇内私人办起了1所会计学校。招生1个班,学生40人,学制1年,开设政治、珠算、簿记。主要学习财会专业知识。由于经费困难,师资力量不足,1996年末停办。
畜牧兽医学校 1962年9月,经县委、县政府决定,由县畜牧科出资,在郑家屯镇建起1所畜牧学校,学制3年。课程设置:政治、畜牧学、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1962年春,举办两期社来社去的民间兽医短训班,每期学员40-50人。1964年停办。
六高等教育
电视大学 郑家屯电视大学管理站于1983年4月始建。1995年有7名工作人员,分类管理,指导日常教学业务,校址在县教师进修学校院内。从开办至1995年全县招生1130人,毕业900人。
自修大学 郑家屯从1985年开始设立自修大学。自修大学是国家级学历考试,国家自学考试办公室负责招生、考试,颁布发毕业证书,全县每年毕业学生200余名,截止到1995年底,已毕业学生2000余名。
七其他教育
农民教育 1949年12月,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央教育部关于《对工农群众进行文化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各区、村政府相继成立了扫盲组织。1950年9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郑家屯镇吉兴村的冬学模范教师刘海书光荣地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在东北讨论组会议上介绍了速成识字教学经验。到1995年底,郑家屯镇农民非言词率达到99.8%。
职工教育 中华全国成立初期,郑家屯职工业余教育工作是从扫盲目开始的。当时主办单位有县工会主办的双辽县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县委宣传部举办的县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县委宣传部举办的县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县直机关干部政治理论学校。
1957年7月,县工会主办了双辽县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共开设17个教学班,有学员850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县经济和会负责管理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工作,设立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办公室。1982年,郑家屯镇内办起职工文化补习学校7所,文化补习班19个,青年职工“双补”班32个,另有73个单位办起了缺啥补啥的短期班。1985,职工业余学校已有8的,在校生6934人,教职工58人。
1995年底,郑家屯镇有职工学校22所。县玻璃厂、电厂被四平市确定为“现代企业教育试点”单位,全镇职工培训率达到95%。